作为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之一,《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主要基于“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评价对象范围涵盖至2022年年底的全部177家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产业创新绩效、科技创新生态、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国际拓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五大方面25个二级指标构成。
4月2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联合编写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在中关村论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论坛上发布。
“2022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突破430点,达到历史新高,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从5个分项指数看,科技创新生态指数最高(1064.8点),其次是创新国际拓展指数、创新资源集聚指数、产业创新绩效指数、创新驱动发展指数。从分指数增速看,相比2021年,增速最大的是产业创新绩效指数(增长8.6%),其次是创新资源集聚指数(7.3%)。”
《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实现稳定增长,在12年内增长333.1点,年均增长约27.8点。2022年,国家高新区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和疫情形势,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培育优质企业群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提高治理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据悉,《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之一。《报告》主要基于“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评价对象范围涵盖至2022年年底的全部177家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产业创新绩效、科技创新生态、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国际拓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五大方面25个二级指标构成。
科技创新生态水平持续提升
创新资源是国家高新区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反映了创新人力资源、创新财力资源、创新主体和创新基础设施等资源的聚集程度。《报告》显示,202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同比增长12.3%,占我国全部R&D人员全时当量的33.1%;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一半,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数(804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2倍;纳入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共计13.9万家,同比增长20.7%,占国家高新区纳入统计企业总数的67.4%。国家高新区省级及以上各类研发机构数量达3.3146万家,集聚全国80%以上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程度不断提升。
在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和配置的基础上,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生态水平持续提升。《报告》显示,2010年以来,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生态指数稳步上升,年均增长21.8%,2022年为1064.8点,是2010年的10倍多。
其中,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生态的改善以科技金融环境最为突出。数据显示,2022年,国家高新区证券机构、科技支行数量同比增速较快,分别为15.3%、14.7%;其中纯内资民营基金占比46.9%,增速为24.5%,实现高速增长;吸纳创业风投总额达2847.6亿元,是同期美国硅谷地区的1.9倍、旧金山地区的1.4倍。
持续优化的科技创新生态有效激发了企业的科研人才和科研经费投入,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规模和质量大幅增长。202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和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2.3%、8.2%,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3.1%、47.0%。从技术创新成果看,国家高新区企业申请、授权、拥有发明专利数分别为59.6万件、28.1万件、149.0万件,增速均在10%以上,占我国境内外发明专利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6.8%、35.2%和45.4%。智能机器人、卫星导航等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在国家高新区加速产业化,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
高技术制造业优势不断增强
产业创新绩效反映产业创新的经济价值实现,是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报告》显示,国家高新区坚持不懈培育壮大高技术产业,不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创新绩效指数从2010年的100点上升到2022的232.2点,年均增长7.2%;2022年较2021年增长18.4点,增速为8.6%。
产业创新绩效指数呈加快增长态势的背后是国家高新区重视企业培育,高成长企业培育成效日益显著。《报告》显示,2022年国家高新区拥有专精特新企业5548家,瞪羚企业2283家,上市企业2534家,独角兽企业178家。“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独角兽企业孵育的主阵地。”《报告》进一步指出,2022年,全国国家高新区独角兽企业达到178家,占全球比重为13.1%。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国家高新区独角兽企业最多,有167家,占国家高新区整体比重为93.8%。从单个园区看,中关村科技园、上海张江高新区、深圳高新区和杭州高新区分列前4位,分别拥有74家、43家、11家和10家,合计占比77.5%,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国家高新区,头部效应非常明显。
产业创新绩效指数呈加快增长态势的背后是技术附加值不断提升与技术市场日益活跃。2022年,国家高新区大力提升产业技术要素含量、知识成果供给效率,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大幅增长,达1.45239万亿元,同比增长41.2%,相较于2010年增长13.1倍,创下历史最高增速。
产业创新绩效指数呈加快增长态势的背后是高技术制造业优势的不断增强。“2022年,国家高新区中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达11.6万家,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产业增加值、上缴税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国家高新区整体比例均超过三成,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优势进一步扩大,已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从高技术制造业看,企业数量虽少,但营业收入高、出口总额大,凸显其高附加值特性,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报告》进一步指出。
“建议国家高新区在先进制造业发展中,应深度参与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领军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支持企业参与前沿技术领域。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加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进程,同时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实现全方位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国际竞争力提升显著
202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从业人员集聚外籍常驻人员7.2万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27.3万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常驻员工占从业人员比重为1.32%,达到2010年以来最高水平。20个省份海外高层次人才总数增长,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常驻员工总数最高的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和江苏。
高层次国际人才加快汇聚,只是国家高新区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国家高新区都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方面贡献了积极力量。《报告》显示,2010-2022年,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拓展指数稳步上升,2022年达到654.0点,同比增长11.8点,在国际人才、国际创新成果、国际贸易等方面成绩亮眼,其中,国家高新区企业所拥有的欧美日专利和境外授权专利分别为2.5万件、26.3万件,分别同比增长5.2%、20.1%;当年申请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3.4万件,占全国PCT专利申请量的45.9%,高质量国际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不仅如此,在国际贸易领域,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报告》指出,202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出口总额为5.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24.6%,高附加值国际贸易规模快速增长;国家高新区出口结构领先于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59.1%,为全国水平(23.6%)的两倍多。
事实上,“自2010年以来,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进程逐步加快。”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说,这主要归功于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梯队。近年来国家高新区吸纳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数量持续增长,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尤为突出。二是国家高新区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跨境创新合作。《报告》显示,国家高新区共有外资研发机构4847家,内资控股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同比增长6.5%。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创新交流活动。据国家高新区2022年调查问卷显示,177家国家高新区中,有近半数参与了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有七成以上正在进行创新创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八成以上的国家高新区出台了国际化发展政策。
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国家高新区天然具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责任和使命,具有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越条件。
国家高新区拥有密集的人才、技术和资本,聚集了全国众多顶尖科研机构与平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聚集了丰富的发展要素。
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创新成效最为突出、创新活力最为活跃的区域创新高地,孕育了众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突破: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全国首台 100 千瓦连续光纤激光器等均诞生于此。
国家高新区聚集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拥有全国超过1/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近六成的独角兽企业、超过2/3的科创板上市企业,这些企业在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主体。
国家高新区聚集了近150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数量占全国近八成,拥有完善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具备新质生产力场景实现的产业发展优势,能够为企业提供从研发到生产、从销售到服务的全方位支持……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近年来,国家高新区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内在驱动力得到大力提升。特别是国家高新区的高价值创造能力在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中成为标杆,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国家高新区的劳动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22年为43.0万元/人,同比增长3.9%,这是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15.3万元/人)的2.8倍。高新区全口径增加值(相当于GDP)占其所在城市GDP比例在20%以上的有65家,较2021年增加4家;30%以上的有38家,较2021年增加4家。
与此同时,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生态园区群体不断壮大。2022年,国家高新区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423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94.6%。截至目前,已经推动60家国家高新区获批国家绿色工业园区,17家国家高新区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4家国家高新区入选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5家国家高新区入选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历经30余年的改革探索与创新实践,我国部分国家高新区已具备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的基础条件,逐步构建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创新合作生态系统。园区呈现出产业高度集聚、开放创新氛围浓厚、管理机制高效、基础设施完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鲜明特征。”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国家高新区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深度挖掘培育颠覆性技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