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蕊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处于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不确定性等特点,是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未来产业通过重大前沿技术的创新、转化和深度应用,不仅带来生产要素的变革,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未来产业正成为世界各国重塑科技版图和全球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抓手。把握好未来产业的形成机理,积极拓展生成路径,让未来产业竞相涌现,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高级形态迈进的重要牵引。纵观人类发展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深刻地改变着生产力各要素配置形态,由此引领着经济社会向高级形态发展。农耕时代,以铁器为代表的一系列金属生产工具广泛使用,种植经济成为主导业态;工业时代,随着蒸汽机和电力广泛使用,冶金、采矿、石油、化工等工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信息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催生了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数字化新形态。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和未来技术的涌现,必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未来产业代表着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通过技术叠加和产业融合,不仅能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能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有利于形成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和综合竞争力。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未来产业是丰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保障。未来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例如,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等产业的持续壮大,将极大地促进生产方式革新、改变人们日常休闲娱乐方式和场景,让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富足充盈。
未来产业以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为目标,是正处于孵化期或初创期、技术更加前沿的新兴产业。从目前来看,未来产业正遵循着“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在多元化应用场景和差异化细分市场中孕育发展。
让未来产业竞相涌现,要深刻把握未来产业的生成逻辑,聚焦关键环节发力。一方面,把握好传统产业未来需求,推动产业向上、向外衍生,形成一批业态多元的未来产业。要聚焦前沿技术,发挥好龙头企业的技术引领作用,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等方式,加强前沿技术创新应用,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聚焦共性技术,加强通用性新技术的研发,将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链不同环节有机整合,促进不同知识和技术交叉融合,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形成新业态、新链条。另一方面,把握好技术创新趋势和市场现实需求,推动形成一批战略性、引领性的未来产业。要瞄准未来产业细分领域,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梳理细分领域技术图谱,组织相关创新主体开展新技术研发,推动未来技术产业化落地和应用迭代。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科学预判先进技术、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重点突破,推动一批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要深刻认识到,未来产业从培育到规模化是一个长期投入和持续创新的过程。对河北来讲,要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积极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未来产业既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也需要优质的创新要素作支撑。河北具有工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前瞻谋划部署,因地制宜发展未来产业。比如,依托产业优势、面向未来需求,围绕空天信息、先进算力、前沿新材料、绿色氢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高水平配置创新要素,形成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未来产业。要紧密对接京津未来产业和创新资源,共建京津冀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引领力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完善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未来产业前期投入大、创新周期长,需要相应的政策引导。要加强对未来产业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导向作用,通过设立未来产业引导基金、税费减免等方式,打造耐心资本,引导风投、创投等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要加强未来产业人才靶向培养。建立未来产业人才储备库,加大对高精尖人才引进力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采取人才共育的方式,培养未来产业后备人才,鼓励各类人才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
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全周期服务。新技术的孕育、概念验证、中试、转化、产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推动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强化全周期服务保障。要积极打造高水平创新服务平台。聚焦未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建立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打造一批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定制化服务场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根据未来产业多业态、跨领域、更新快的特点,建立未来产业和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动态更新机制,将知识产权服务融入科技项目立项、技术研发、试验验证、推广应用等全生命周期。通过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繁荣技术交易市场,推动更多新技术商业化落地。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