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企业作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打造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协同创新联合体,实现技术创新上、中、下游深度对接与耦合,是发挥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构建协同高效创新体系的有效路径,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壮大产学研融通创新主体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培育壮大产学研融通创新主体,让更多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是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健全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引导企业强化科技创新战略规划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提升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支持企业开展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
培育科技型骨干企业。实施创新型企业提升行动计划,出台个性化、精准化、体系化扶持培育政策,注重高新技术企业的精准培育,助力更多企业成长为科技领军企业,打造产业创新发展主力军。鼓励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并购、参股中小科技企业,培育更多科创企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完善创新主体扶持政策。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力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激励政策和市场运行体制机制,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实施企业引才支持计划,建立面向企业的人才导向机制,鼓励企业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专家团队。
打造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打造企业创新联合体,是实现科技和产业互融互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创新型河北、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建立产业链型创新联合体。以现代化产业链条为纽带,以“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配套企业+要素保障”为模式,搭建链主企业为龙头、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产业链中下游企业为配套、政府部门提供要素保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设立产业共性技术攻关联盟。鼓励领军型科技企业围绕“卡脖子”技术,聚焦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新产品研发中试等环节中的难点、堵点、痛点,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建技术攻关联盟,联合开展共性关键技术、高科技产品研发攻关,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战略产品。
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创新联盟。以产业集群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中介组织等,创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联盟,面向产业发展需求,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真正实现“企业提出需求、中介搭桥服务、科研机构答题、政府提供保障”,促进区域内融通创新。
建设一批新型创新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汇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等多重功能。我省要紧紧抓住实施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机遇,着力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力量,培育一批新型研发平台,为产学研融通创新提供高能级载体。
升级新型基础设施。构建高速智能信息网络,全面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枢纽节点,统筹规划数据中心布局,积极打造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全面加强与京津创新资源对接合作,积极与京津合作共建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着力推进协同创新。聚焦精品钢铁、绿色化工、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利用好京津人才资源,积极推动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标准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不断提升产业研发能力。
搭建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平台。鼓励产业集群和有实力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金融资本共建需求对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面向市场需求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测试检验、中试熟化、产业化开发等活动,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推进全产业链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引导链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向有需求的企业提供平台、数字基础设施、检验测试设施等,增加创新基础设施供给。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健全应用牵引、供需匹配的对接机制,为企业提供新技术新产品验证、试验、推广等服务。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保障。要加强机制和政策创新,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大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
完善融通创新链条。积极培育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制定产学研融通创新服务标准,为企业创新提供规范化、系统化、一体化服务。鼓励龙头企业设立“双创”平台、建设专业化产业众创空间,为中小企业产业孵化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加强融通创新资金保障。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加大财税、金融对企业研发支持力度,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严格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产学研融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保险机构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强化融通创新人才支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着力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立健全重大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作者系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正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