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识产权人才规模达86万人
作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日期:2024-07-09 09:30:23 浏览次数:222
本报讯 (记者 李洋)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的6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司司长张志成介绍说,截至2023年年底,知识产权人才规模已从“十三五”末的69万人增长至86万人。
具体看,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数量超3万人,已建成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人才数量超2200人。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全国执业专利代理师数量达3.4万人,具有专利代理师资格人才超7.6万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人才数量快速提升;在公共服务方面,从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才队伍规模超4000人;在国际化方面,已选拔培养国际型知识产权审查人才约270人,知识产权涉外教师150余人,遴选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专家119人;在基础人才方面,全国中级以上知识产权师近2万人。此外,还拥有专利审查员、商标审查员超过1.8万人。
“即便如此,根据占比科技人员4%的国际惯例测算,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数量还远远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口还比较大。”张志成说。
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探索建立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机制,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职业分类、职称制度改革工作。
据介绍,自2020年全国经济职称系列增设知识产权专业以来,全国已有11个省区市制定印发了知识产权专业职称评审标准,8个省区市建立了知识产权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积极落实国家职称制度改革举措,配合完成考试大纲、教材制修订等任务,指导各地扎实开展地方知识产权职称评审工作,促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在建设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高地过程中,北京、上海、广东深入实施知识产权职称制度改革。其中,北京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职称评价标准,上海、广东建立知识产权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截至2023年年底,北京市执业专利代理师达到1.21万人,占全国的35.2%;上海市吸引超过100名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落户;广东省累计引进、培养近万名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
加强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建设是加快培养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的主动选择,也是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学科交叉优势的关键一招。2022年9月,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类别成功设置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加强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系统建设”列入重点工作,加快推进相关工作。2023年7月,全国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申长雨任教指委主任委员,秘书处设在同济大学。
“2023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成功增列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厦门大学提前开展招生工作,全国第一批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将于今年9月入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持续推进专业学位授权点论证审核。其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础好的高校积极申报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今年新一轮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有32所高校申报,未来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张志成说。
“今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结束后,将有新一批高校获批建设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开展招生工作。”张志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