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中国创业孵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创新、创业、就业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毋庸质疑,在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科技孵化载体建设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以保定为例,自2014年、2015年先后出台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以来,全市经认定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总数已达到148家,场地总面积超过14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和团队超过4000家。5年来,通过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服务,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1家,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455家,总计近300家企业和团队获得投融资,融资总额超过2.5亿元;毕业企业431家,其中12家成功挂牌上市……
成绩喜人,我们有理由为过去的收获而感到骄傲。然而,当我们广东考察归来,骄傲已悄然隐去,心中更多了一份压力和思考。
我发自内心地为广东省在提升孵化服务能力上打出的一套组合拳叫好:以升促建,通过运营评价遴选树立孵化标杆;强化金融服务,创投基金、科技信贷、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为创业投资创造了活水之源;多层次孵化培训,打造出一批专业化服务团队;各类创业导师库的建立和导师评选、评优活动形成了全方位的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持续开展,使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充满活力;依靠协会开展的多项自律行动,把政府的推动转化为孵化行业领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共同理念。尤其令人敬重和羡慕的是,广东省扶持政策创新性之高、措施安排之入微、推动手段之强力、发展目标之明确:新增孵化面积补贴、创业导师工作补贴、大学生创业辅导补贴、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补贴、运营评价升级补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补贴等等,省、市一体推动,全方位扶持,把对创新创业载体的支持直接导向了鼓励创业、推动创新和培育科技型企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东在孵化器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带给我们对推进保定孵化事业升级发展新的考量。
发挥保定高校聚集的优势,在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为特色的孵化载体上做文章。保定是大学之城,17所高校、25万在校大学生,每年数万大学生走入社会。随着创新创业氛围的日趋浓厚和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他们是保定创业孵化事业的宝贵财富,是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为大学生创业者“特别订制”发展的舞台,是我们创业孵化推动者应有的责任。
大视角审视和规划保定的创业孵化工作,在提升孵化载体的开放度上做文章。保定地处京津冀腹地,首都、直辖市、省会、雄安呈扇形环绕,科技、人才、区位、交通、规划等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创业者和大企业、大平台的目光。要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走出去、引进来,与京津对接;与驻保高校对接;与大企业、大平台对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开放合作中寻求一条具有保定特色的创业孵化发展道路。
整合保定既有资源,在建设具有鲜明保定特色的专业化孵化平台上做文章。经过长期的发展,包括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内的257家各类创新平台,757家高新技术企业,34个产业创新联盟,22个开发区,以及“一县一品”的特色产业,为打造更多具有产业背景的专业化孵化平台奠定了基础。以创新平台、园区和龙头企业、特色产业为依托,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保定大有可为。
发挥协会作用,在提升孵化服务能力、提升孵化绩效水平上做文章。近几年,在各级的大力推动下,保定的创业孵化的参与度高、氛围浓、增速快,呈现扩张发展的趋势。审时度势,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合理控制数量、强化服务质量上。要把广东经验和保定的实践结合越来,注重发挥协会和联盟的作用,强化孵化载体自建、自强能力,最大限度地激活孵化载体发展内生因子,努力探索一套适合保定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广东经验,谋求我们自己的发展。曾经,我们有理由为了已经取得的成绩而骄傲;现在,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有着京畿重镇、文化古城、大学之城之誉;有着毗邻雄安、率先联动、改革示范之机的保定,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