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廷标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核心动力,是提升新质生产力国际竞争力的引领支撑因素,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深刻把握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才能更好地探索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路径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要素与新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要统筹考虑传统要素与新要素,推动二者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既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化,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逻辑。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从底层逻辑上看,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驱动生产力向先进质态跃升。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核心动力。从技术起源上看,技术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源自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需求和对更好生活的追求。人类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开始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制造石器,后来出现了冶金技术、农业技术等。随着人类社会从部落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的转变,社会化需求和大规模协作使科技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一定意义上讲,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新质生产力就是人类借助创新、数字等新要素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支撑。
科技创新是提升新质生产力国际竞争力的引领支撑因素。科技创新从多个维度引领支撑产业发展而成为新质生产力。从产业发展趋势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重新组合融合,信息技术、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加速了生产方式变革,新质生产力也随之孕育发展。从国际竞争视角看,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才能突破种种封锁限制。从市场需求视角看,以科技创新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水平、创造新需求,是推动发展的必然选择。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以创新为基本特点的新质生产力不仅包含技术层面的创新,还包含组织、工艺、管理、体制机制、业态、模式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创新。全方面的创新不断放大技术创新的乘数效应,成为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比如,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应用场景不断创新,正在颠覆人们的认知,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据统计,我国2023年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7.73%,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路径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深刻把握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才能更好地探索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路径。
加快提升创新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提高创新能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头,也是首要任务。从国家层面讲,要加快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既包括基础研究,也包括应用研究、技术推广和商业化。从区域层面讲,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引领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多方面发力。一是明确创新体系的战略定位,构建调控层、功能层、要素层分工协同、紧密联系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分工协同、优势突出、整体优化的国家创新体系。二是建立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增强多维度、多领域、多层级联系,促进传统要素、新要素融合,强化政府各层级、各相关部门协同,特别是重视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能动作用,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支撑体系。
积极推进全面创新,持续放大科技创新成果的乘数效应。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后续的工艺、组织、管理、场景、业态、模式等创新不可忽视,这些创新既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延续,也是增强科技创新效应的重要途径。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一是适应消费需求特点与趋势,重视业态与模式创新,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在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中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瞄准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积极推进场景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三是推进传统产业的工艺、组织、管理创新,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提升新质生产力规模与水平。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从实际看,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持续迸发,但还存在着创新能力不高、创新要素不活、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度不强等问题。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探索形成促进新要素功能充分发挥、适应科技创新特点的体制机制,将存量要素潜力释放出来。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探索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支持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增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力。加强与京津协同创新,是破解我省创新能力不强难题的重要举措。要紧紧围绕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分工协作、推进融合创新,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驱动力。着力构建一批深度融合的现代创新组织,形成多类型、多元化主体紧密联系的京津冀协同创新链、产业链、产业生态圈等,促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是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空间载体和重要平台,要以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中关村科技园与我省各类园区深度合作,强化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不断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京津研发设计、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战略咨询、检验检测、会计法律等科技服务优势,构建跨行政区域、辐射力强的协同创新服务体系,以高水平、一体化的科技服务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营造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创新生态。与传统要素相比,创新、数字、创意等新要素更加需要良好的环境。一是要营造积极向上、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吸引新要素聚集并优化配置。二是要适应科技创新高投入、高风险、延迟性等特点,在金融服务、政策支持、中介搭桥、目标协同等方面,更好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三是要健全完善支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举措,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
消除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认识误区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把握其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消除各种认识误区,在实践中做到因地制宜、遵循规律。
消除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一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认识误区。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也不是要搞一种模式。高新技术产业固然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但并不是唯一载体,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后同样可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消除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只是单一部门事情的认识误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全领域、各层级,是新要素对经济发展各环节系统性渗透、融合、优化和提升的过程,仅强调某些领域、某些环节是不全面的。只有从整体上谋划、系统性推进,加强各部门、各领域间的有效协同,才能真正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消除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就是仅利用新要素的认识误区。新质生产力是传统要素与新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离开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创新、数字等新要素将是无源之水。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要统筹考虑传统要素与新要素,推动二者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