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近年来,在中央和各省份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中小企业往“高”攀升、向“新”进军,聚力科技创新、深耕细分领域,走出一条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攀升,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形成3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如今,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壮大,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拥抱数字化浪潮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成为关系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答题。作为中小企业中的领头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数字化改造方面走在前列。
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南昌易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机器井然有序地运送线路板,生产区域“数字大脑”每秒可采集1万余条数据,集控屏上实时显示每一个工艺参数的变化。这就是“质检机器人”的工作场景。
对生产高品质光电封装器件与模组组件的南昌易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来说,生产运营管控、管理系统数据贯通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2021年8月,该企业通过接入“华为云”低代码平台启动数字化转型,走出了一条更加顺畅的研发管理之路。
“自从通过接入‘华为云’低代码平台启动数字化转型以来,我们已建成生产、仓储、样品及绩效管理分析等应用系统,产品良品率提高20%,生产周期缩短30%,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易美光电副总裁朱浩说。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迈特诺(马鞍山)特种电缆有限公司也是数字化改造的受益者。
绞合、挤出、成缆、编织、测试……走进迈特诺生产车间看到,机器满负荷运转,工人们在生产线上争分夺秒,叉车不时来回穿梭,一盘盘特种电缆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送往仓库,准备发往各地。
据介绍,迈特诺是一家专业从事高速铁路机车和轨道交通等领域专业电缆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高铁、动车、地铁上,是阿尔斯通、安萨尔多、庞巴迪、中国中车等国内外知名轨道交通厂商的长期合作伙伴。该企业研发的轨道交通车辆用特种电缆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迈特诺能够成长壮大,不仅与一直以来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和产品创新有关,也与企业持续推动数字化改造有着密切联系。”在迈特诺总经理李芃看来,数字技术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提质、增效、降耗、绿色生产。数字技术方便企业快捷、准确地获取信息,降低协调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其结果是使得生产要素的交易方式更加灵活。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迈特诺一直在行动,仅去年包括实施数字化改造在内的各项研发投入就超1000万元。
数字化是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降本增效,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更多价值创造。鉴于此,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约七成的被调研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迈入践行实施阶段(56.93%)和深度应用阶段(13.87%),而未被认定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两者比例之和不到60%。13.87%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处于深度应用阶段,约为未被认定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的1.73倍,未被认定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中处于深度应用阶段的比例为8.04%
“整体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较未被认定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转型更加深入,处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军梯队。”马彬说。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表示,到2027年,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应改尽改,形成一批转型标杆,中小企业上云率超过40%,初步构建起供需适配、保障有力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
写好创新大文章
掌握“独门绝技”,是行业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行业发展关键难题;聚力科技创新,赋能美好生活……作为中小企业的佼佼者和优秀代表,专精特新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在各自产品领域逐渐形成优势和规模。
小中见大,博览天下。近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在广州市举行,吸引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31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54家前来参展。这些企业纷纷拿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和看家本领,展示着各自在细分赛道的竞争力,也让参观者切身感受到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
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宁波鸿雁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展台,一张“穿不破”的薄膜吸引了大批人的围观。该企业董事长李玉斌用一支圆珠笔把一张薄膜拉扯到巨大形变,无论如何用劲,这张膜始终“牢不可破”。
“现在,在柔韧性技术领域,我国是全球第一位。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企业的产品性能还高出1.5倍以上,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缠绕膜、家用保鲜膜、降落伞薄膜,还有锂电池的隔离膜等产品中。”李玉斌说。
刚刚获批成为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安徽能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希望能在此次博览会上找到更多的合作机会。
科大能通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安装、运营及运维为一体的专业从事新能源充储放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为比亚迪、吉利、奇瑞、江淮等新能源车企配套生产充电桩。
“我们依托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核心科技创新资源,专注研发大功率液冷超充设备,可实现1秒1.5公里以上的高效充电。此外,该设备还具备全智能自动功率分配、在线检测与诊断车辆电池健康状态、充电策略自动寻优等功能。我们企业研发的系列V2G/V2X和移动储能充电产品,已批量出口美国、德国、以色列、泰国等。”科大能通相关负责人说。
深圳市乐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多款全国产设计的加固型移动终端,相关产品可适配元心、麒麟、open鸿蒙等国产操作系统;迈格钠磁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展出最新研发的高转速磁悬浮轴承;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带来里掂通用人形机器人D1……从中博会上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发展新动向:一群身怀绝技的专精特新企业,努力打造一批补链强链的“拳头产品”,为我国制造业源源不绝地输送着活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小个头”迸发“大能量”,小企业开拓大事业,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是创新。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4月份,我国专精特新创新指数为286.4,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同时,从创新投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6.3%,平均研发费用总额超过3100万元,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达28%,创新投入远高于其他同等规模企业;从创新产出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得20万余项授权发明专利,平均每户约17项。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表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对我国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专精特新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掌握一定核心技术、质量效益好。”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杨东日表示,这些企业在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完善“梯度”培育体系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今年以来,我国着力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启动新一轮专精特新支持政策,首批通过中央财政支持1000多家重点“小巨人”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三新”),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一强”)。面向中小企业发布中试服务资源目录,优先支持“小巨人”企业参与重点产品和重点工艺的应用计划。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为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快速预审、确权等知识产权方面的服务。工信部联合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好“共链行动”“百场万企”“发榜揭榜”等工作,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增强产业链配套能力。
同时,工信部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率先实现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化服务供给,支持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和能力,大力发展“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这些举措有助于降低转型成本,让更多中小企业敢转、会转、转得好。
此外,工信部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化服务机构作用,统筹推进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支持“小巨人”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赋予高层次人才举荐权,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试点开展高级职称自主评审。加快建设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推动国家、省、市、县四级服务网络互联互通,汇聚整合政务、市场等各类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切实帮助企业降本、提质、增效。此外,推动地方在人才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专项支持。
金融是企业发展的血液。工信部联合中国证监会推出第三批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与北交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畅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会同有关部门聚焦重点产业链,启动“一月一链”中小企业融资促进全国行活动,推动金融机构与链上中小企业开展精准对接。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专精特新。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既是国家的长期战略,又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全面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构建优质高效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让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脱颖而出。同时,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打造更多“独门绝技”。
勇闯国际市场大舞台
壮大海外“朋友圈”,专精特新企业大有可为。如今,不少专精特新企业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寻求出海发展机会。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62%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经开展国际化业务,另有18%的“小巨人”企业计划出海。
专精特新企业出海底气在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四川南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给出了答案。
血液成分分离机是南格尔的核心产品。在实现国产化替代之前,国内一直使用进口的血液成分分离设备。“我们不仅实现了国产化替代,还将产品卖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格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企业是全球三大采浆耗材供应商之一,目前正在积极开拓欧洲市场,打开医疗器械的市场和价值空间。
出海向高端。成立于2008年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深谙此道理。明珞装备第一次将自家产品销往海外是在2014年,为日本公司威泰克在墨西哥和日本分别设计建造两条机器人生产线。自此,明珞装备聚焦汽车车身制造主业,为全球各大知名企业的工厂设计建造自动化生产线,且技术一直在向更高端迭代。
“我们始终坚持通过自主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明珞装备副总裁龙璞介绍说,在明珞装备的汽车生产线上,最快42秒就能下线一个汽车车身。“目前,明珞装备已积累了12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的交付技术与服务经验,业务拓展至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丰田、奔驰、宝马等全球头部汽车企业认可的供应商,海外业务占比超过70%,2023年营业收入规模近17亿元。”
在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专精特新企业练就快速生产、灵活调整的本领,开发出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产品,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实现更高质量、更有韧性的发展,得到了全球客户的青睐。
根据工信部统计,超九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配套供应商,在支撑经济稳步增长、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