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廷标
■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就是要通过一系列举措,提高系统促进知识创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效率
■在优化空间布局上下功夫,通过培育壮大区域创新增长极、提升各类创新平台能级等,不断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整体竞争力
■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制约科技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重点和卡点,不断优化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形成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活力迸发的态势
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明确要求“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省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落实国家创新战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还肩负着探索创新路径、培育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效能的重要使命。河北要立足实际、抢抓机遇,从完善功能、激活主体、优化布局、健全机制、营造生态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注入强劲动力。
完善区域创新组织架构,形成结构优、效能高的有机整体
创新体系,是指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创新系统。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就是要通过一系列举措,提高系统促进知识创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效率。这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组织架构,弥补区域创新体系基础架构中的内容缺失与功能缺位,从底层逻辑上形成结构优、效能高的基础运行架构。
明确区域创新定位,形成聚焦重点、凸显优势的良性运行体系。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与支撑。因创新资源、创新优势特点、创新需求结构等差异较大,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构建有本地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河北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产业结构偏重,在产业技术创新上需求强烈。因此,要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创新资源配置、强化政策支持,在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构建多层级、功能各异的创新体系架构。从创新层级来讲,要搭建省级层面、设区市层面、县域(园区)层面构成的区域创新体系。省级层面是创新调控层,通过制定战略、规划设计、政策支持等,构建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创新体系,并引领、调控各市创新体系建设。设区市层面构建形成以某个(或几个)具有突出特色和产业功能的技术创新体系。县域(园区)层面,主要是以特色产业为重点,聚集创新资源,开展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形成核心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等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圈,为全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奠定基础。
不断完善创新链条。创新链条完善、顺畅是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创新链包括从创意产生到产品商业化的各个环节,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商业模式创新、市场推广与营销、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等,需要不断完善。同时,要根据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进一步细化与补充创新链条,如概念验证、科技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等,形成完整的创新网络。
推进创新主体深度融合,形成功能各异、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
现代科技创新是由多个单位分工协作完成的。在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深度融合、高频互动,是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
推进多主体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创新体系调控、协同等功能,增强创新主体间的联系,拓展多主体间的合作深度和广度。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机制,推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包括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等方面的支撑,为创新主体深度融合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推动多类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协调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多类型创新互动中促进颠覆性技术突破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
促进区域内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强化区域创新体系的开放性,根据区域创新发展和创新体系需求,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进科技创新开放。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实现京津冀区域间科技创新资源、产业发展要素等深度协同,充分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引领区域创新体系能级和效率持续提升
创新资源特别是高能级创新资源一般趋向聚集在中心城市,从而产生极化效应。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就要在优化空间布局上下功夫,通过培育壮大区域创新增长极、提升各类创新平台能级等,不断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整体竞争力。
培育壮大区域创新增长极,带动创新效能不断提升。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要积极承接北京疏解高校、科研机构,持续引进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带动相关科研资源向雄安新区聚集,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要进一步在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成为我省创新体系的重要增长极。同时,要发挥其他市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打造一批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优势节点。
提升各类创新平台能级,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杭州能发展出“六小龙”,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打造了一批高能级平台,成为引领人工智能、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河北各类平台载体数量不少,要着力解决能级不高、引领力不强的问题,在吸纳聚集高端要素、促进创新主体互动、完善创新服务链条等方面下气力,打造更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创新主体不断涌现、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重要平台。
健全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活力迸发的态势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要素是构建高效能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完善的体制机制是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的重要保障。要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制约科技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重点和卡点,不断优化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形成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活力迸发的态势。
着力解决创新主体深度融合中目标、利益诉求不同导致合作难以深入的问题,积极探索完善有效的协同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有效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好科技人员薪酬待遇、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激励政策,探索符合创新特点和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
着力解决创新资源投入分散、项目设置低水平重复、科技产出效率低等问题,瞄准创新定位,建立贯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超前谋划的科技创新项目协同机制和综合性评审制度,形成目标聚焦、分工协作的科技创新项目群,提高科技创新效率。适应科技创新特点,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形成既重过程又重绩效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国有科研单位重要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形成以满足创新需求为导向的良好环境
创新生态是创新的土壤,也是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离不开创新生态沃土的滋养。持续优化创新生态,要聚焦企业创新需求和人才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形成以满足创新需求为导向的良好环境。
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宣传创新创业典型,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动力。创新具有较高的风险,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企业和人才保持耐心定力,推动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以企业创新需求为重点出台支持政策和搞好创新服务,特别是在企业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资金、政策等支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供给,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环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涉及多个部门,要促进科技、发改、工信、商务、金融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深度协同,形成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强大合力。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